第52军总兵力48000余人, 在东北战场初期, 真的不可能吗?
1946年,关内的国民党军进行了整编师改革,除华北部队外绝大部分军均改为了整编师。
从军到整编师,理论上步兵团的数量要减少三分之一;因此当时出现二旅四团制整编师兵力不足2万、三旅六团制整编师兵力不足3万者,可以说相当常见。
即便是整编第74师这样的王牌部队,全师兵力也就3万出头而已。
但是东北战场的国民党军并未经历整编师改革,依旧维持了三师九团制军的编制;而且东北战事初期,国民党军吃亏不大,且收编当地武装亦比较轻松,故而各军的兵额普遍不低。
以当时在东北战场的7个军来说,除滇军的2个军外,其余5个军的兵力都在4万人以上;而滇军两军也在3万人以上,较之关内部队规模要大不小。
尤其是第52军,当时的兵力数高达48653人,为各军中人数所最多,这还是新开岭战役之后的情况。
因为这些兵力数量超过了不少网友的认知,所以会觉得有些不可思议;但从目前所看到的一些资料来说,东北国民党军的兵额数是可以得到交叉印证的,而且基本可以肯定有超编的情况。
以第13军、第71军来说,原为三十四年甲种军,编制兵力数约38000人,但在东北战场初期,此二军分别有40977人和40664人。
而第52军并非甲种军,大概率为乙种军;乙种军的武器不如甲种军,不过兵力却要更多些,其一个师的编制即有12000人上下,加上军直属队,全军兵力自不在少数。
以第52军所属主力师——第25师在1946年9月时所统计的各部驻地及兵力计,其各分部的人数为:
师司令部:138人;
第73团3654人、第74团3653人、第75团3654人;
山炮营765人、新兵大队379人、战防炮连173人、工兵连172人、通讯连170人;
特务连225人、搜索排68人、辎重连182人、汽车队40人、卫生大队241人、军乐队27人。
(注:相较于原资料,订正了其中所提的各单位级别)
由第25师的这个实力数计,仅仅是三个步兵团便有官兵将近11000人,而这个兵力数量显然是超过当时国军一般编制的。
比如当时甲种师所辖步兵团的编制兵力数为2644人、乙种师所辖步兵团的编制兵力数为3179人;第25师所辖各团的兵力,明显都要更多。
而全师除了这3个步兵团,再加上师部和一大票直属部队,全师兵力实数达到了13541人。
这个兵力数,几乎相当于驻印军时期新22师、新38师在满员时的状态了,甚至比当时就在东北的两师都毫不在下。
第25师如此,而第52军建制内还有第2师、第195师,若三师兵力相仿便有40623人,再加上军部和军直属队,那么全军兵力数显然就会更多些了。
至于第52军的兵额为何这么多?咱们在之前的文章中,已经提到了可能的原因。
因为第52军跟第13军是国民党军最早进入东北的部队,第13军后来常驻热河方向,当地人口稀疏,但第13军的实际规模仍远超编制数。
而第52军则进入东北腹地,常驻在大城市附近,不仅驻地人口众多,而且也易于收编原伪满部队;加上当时的东北局面,也使得其招募兵员相对交易。
在这种情况下,第52军补齐缺额是不成问题的,甚至超额才是常态。
正如上述第25师实力调查时,表上还专门注明“与编制数概皆足额”,这种情况是关内部队难以想象的。
也正是在这种背景下,第25师的战斗部队于新开岭被歼后,第52军便可迅速动员兵力,使之恢复编制状态。
当然,这种情况并没有持续太长时间。
至“三下江南四保临江”后,东北我军接连发起夏季、秋季、冬季攻势,对国民党军屡屡造成重击,并且大大压缩了其控制区域。
这时候国民党军的兵源危机就越来越严重了,且非常依赖关内新兵的补充。
一直到1948年春夏之际,其兵力才得以恢复,但在随后的辽沈战役中,除少数部队外亦全部被歼。
第52军虽然从营口撤逃,但全军仅剩1万余人,尚不及两年前的一师之数了。